——柳城縣沖脈鎮大要村貧困戶韋明花的務工經歷自述
我叫韋明花,今年40歲,是柳城縣沖脈鎮大要村沖格屯人。
2015年,因為丈夫覃明美身體不好需長時間服藥,而且不能干重體力活,家里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家庭經濟困難入不敷出,我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柳城實施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雖然我們也獲得了不少國家政策扶持,比如產業補貼、政府代繳新農合和養老保險、孩子讀書可申領助學金等,但我們知道,要脫掉貧困戶的帽子,歸根結底還得靠自己。
這些年來,我們養蠶、養豬、養竹鼠,堅持種甘蔗,本地農戶家里發展的種養項目都試了個遍,但收效甚微,家里困窘的情況并沒有改變多少。
轉機出現在2017年。丈夫覃明美的身體經過調養有所好轉,開始跟著親戚朋友一塊外出務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我們的小兒子也上了幼兒園,家里的活也不多,我也可以出去打工了。因為孩子還小,“能就近務工且兼顧家里”成了我的理想。當年10月,我得知離家約5公里的米村長山屯有個專門承接工服制作的“扶貧車間”,招錄的就是像我這樣的貧困農村婦女。我立馬就去報名應聘,也順利地被錄用了。
從此,我就成了沖脈鎮米村長山屯服裝廠里的一名女工。經過一周的學習,我基本掌握了縫紉技術,順利出師,開始獨立完成一些簡單部件的縫制工作。聽說我們縫制的工服是柳鋼等大企業訂制的,這讓我倍感自豪。服裝廠還聯系柳鋼資產管理公司子公司曼凱亞公司不定期到現場提供技術培訓等服務,我的技術也越來越好,現在基本上廠里所有工序的崗位都能勝任了,去年還帶了幾個徒弟。而我每月的工資,也從學徒期的800元增至現在的3000多元。
我們的工資都是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每天早上七點半,忙完家務,我便騎上電動車來廠里,中午廠里提供午飯,沒什么事我一般都不回家了,吃了午飯稍事休息便又繼續工作,到傍晚七點半就下班回家,一天下來能掙個百來塊錢。晚上沒什么事,一些住在廠里的工友也會加班“掙工分”,為此,我自費買了臺縫紉機回家,有時也在家里加班,這樣既能照顧到孩子和家人,還增加了收入。
工作之余,我們也沒丟掉家里的田地,堅持種植水稻和甘蔗?,F在務農很多工序都可以依托機械開展了,加上甘蔗“雙高”基地的建設,我們現在發展農業生產輕松多了,發展生產和外出務工真正實現了“兩不誤”。而且,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我們家種植水稻、甘蔗有補貼,孩子上學有助學金,政府還為我們代繳醫保和養老保險。有了醫保作后盾,經濟壓力減少很多,丈夫覃明美得以堅持吃藥,身體比以前好了,工作上少了很多顧慮,很多工種都能勝任了,收入也有所增加。夫妻倆都成了“上班族”,家庭收入日趨穩定,這也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2018年,我們終于脫掉了“貧困帽”。
慢慢地,我們家有了積蓄。大兒子覃省師去年高中畢業應征入伍,小兒子上了小學,家里負擔輕了,我們就尋思著好好地裝修家里這幢二層小樓。今年春天,我們家的樓房終于裝修好了,從內到外煥然一新,就連外墻我們都裝上了磁磚。前段時間,我們又花了20000塊錢從親戚手上買了輛二手越野車,真正實現了“有房有車”。
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在“扶貧車間”里上班不挨太陽曬、不挨雨淋,收入穩定生活安寧。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讓我們一家過上了想要的幸福生活。